(长江日报特派记者蔡木子)昨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俞正声来到湖北代表团,和代表们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人大代表、市长唐良智发言,重点阐述了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情况,并吁请国家将武汉作为重点支持的半导体产业发展基地,加快培育发展具有较大规模和竞争力的半导体产业集群。
“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阐述了过去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这在武汉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体现。”唐良智说,“按照当年俞书记在湖北工作时对武汉提出的‘改革要走在全国的前列,经济社会发展走在中西部的前列’的要求,武汉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迎难而上,地区生产总值五年跨越五个千亿台阶;武汉还要着力打造‘支点武汉、龙头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实现‘武汉梦’。”
对于报告中提及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唐良智感受深刻。“去年2月,湘鄂赣三省政府在武汉召开会商会,签署了《加快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今年2月,武汉、长沙、合肥、南昌四个城市,在汉举办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首届会商会。”他介绍,“四城市形成了‘武汉共识’,在九个重点领域进一步加强合作发展,共同推进中部崛起。”
报告中指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也让唐良智特别关注。他说:“以集成电路也就是半导体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目前,我国半导体产业产品自给率不高,大量高端和主流产品依赖进口,亟待加快培育发展具有较大规模和竞争力的半导体产业集群。”
唐良智表示,武汉是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信息产业基地,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技术和人才优势明显,拥有核心技术和较强竞争力的企业达30多家。中芯国际项目,已投入13亿美元,65纳米及45纳米闪存已全面量产,5年内月产能将达到10万片;同时恳请将武汉半导体产业纳入国家整体规划布局当中,支持武汉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发展半导体产业的第三极。
俞正声指出,当前,我们正面临着以智能制造、绿色能源、数字服务为特征的新一轮产业变革。湖北是科教大省,要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走在前列。
武汉集成电路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邹雪城:
武汉有实力成为半导体产业“第三极”
“如果说钢铁和煤炭是工业的粮食,半导体芯片堪比为现代信息产业的粮食。”昨日,武汉集成电路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邹雪城说。
“武汉这一产业已发展10年,已经具备了很好的技术和产业基础。”邹雪城呼吁,武汉应更大手笔地投入,发展半导体芯片产业,使之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外的“第三极”。
邹雪城是武汉半导体芯片最早的设计者和先行者之一,也是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武汉)主任,培养了大批半导体方面的人才。
记者:中国半导体芯片产业发展历史和现状是怎样的?
邹雪城:2000年前后产业发展水平很低。全国高校和业界的半导体人才,加起来不到3000人,而硅谷有40万。
2002年,东南大学王志功教授给中央写信,反映这一问题。后来国务院下了一个18号文,在全国布局了7个产业基地,没包括武汉。
国内北京和上海这一产业发展较好,可称“两极”。除去外资企业,目前全国经过注册认证的半导体芯片企业有300多家,大部分集中在上海,武汉有10家左右。
根据海关的统计,连续10年,我国进口芯片的花费超过石油。目前我国芯片对外依存度很高,自主生产的芯片仅能满足国内百分之十几的需求,而且偏低端。
记者:发展半导体芯片产业的战略意义是什么?
邹雪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显示,1元钱的芯片,装到手机上,其系统价值就变成了10元,加上手机话费、软件等周边价值,可以贡献100元的GDP。芯片产业的成长率是手机产业的2倍,GDP的5倍。
在某种程度上,芯片产业可以成为GDP的晴雨表,因为几乎所有的东西都要用到它。芯片是电子产品的“大脑”,其民族产品的制造水平,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标准。
人才是优势 产业成气候
记者:武汉半导体产业的现状是什么?
邹雪城:半导体芯片产业链条分设计、制造、封装、测试4个环节。目前,武汉市有30家左右的芯片设计公司,从业人员2000多人,涵盖设计软件服务、芯片产品设计、芯片测试服务等整个产业链条,可以设计CPU、光通讯接口、新型存储器等产品。
从2002年开始“破题”,武汉半导体芯片产业已经历了从无到有的第1个十年。在制造方面,以武汉新芯为代表,45纳米闪存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我个人展望,未来5年,武汉芯片设计企业将突破100家,从业人员超过1万人,制造产能将超过10万片,形成设计、制造、封装一体,成为“第三极”。
记者:武汉发展半导体芯片产业的优势在哪里?
邹雪城:首先是人才。全国有9个“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其中有一个就在华中科技大学,武汉从事芯片的一半以上是华科毕业生。这里每年培养出200多名本科生,近百名研究生和博士生,超过20%的本科生去了国外,有许多去了北上广。近年来人才回流的现象明显。
武汉这边产业已有长达10年的历史,“坑”已经挖出来了,就等人才往里面跳,才能把这个事干好。
其次是产业逐渐成了气候。10年前,武汉的半导体芯片产业,就只有两三个人一起喝茶,去年,我们行业开会,有50多个公司的总经理在一起。与北京、上海相比,目前武汉技术并不差,还拥有一批自主创新的产品,但产业规模偏小,没有国家产业基地。
建一条国际级生产线费用堪比一个航母编队
记者:武汉芯片产业如何发展成“第3极”?
邹雪城:举例来说,三星发展的每个里程碑,都离不开韩国政府的支持。
首先是要加大资金投入。芯片是个烧钱的产业。比如设计,使用国外的软件,一个授权证书100万美金。建设一条国际最先进的生产线,费用堪比一个航母编队。政府应帮助企业理顺投融资关系,充分利用民间资本。
另外,还须帮助企业培养市场。目前这方面是“两张皮”,没有“两手一起抓”。要着力培养龙头企业,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应支持企业的并购、运作,使之更好地融入市场。
在政策方面,应加大机制创新,创造好的产业和人才环境。目前武汉的人才还远远不够。
全国政协委员吴超: 发展“中国芯”迫在眉睫
(特派记者胡孙华)昨日,全国政协委员、市政协主席吴超对记者表示,将提交一份《关于优化产业战略布局,突破性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建议》提案,呼吁发展“中国芯”。
他说,预计到2015年,国内集成电路市场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芯片消耗国,但自己提供的芯片不足10%。近年来,我国虽然涌现出中芯国际、华力、武汉新芯、展讯、海思等一批具有相当水平的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企业,但集成电路产业从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市场份额等方面都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
吴超说,未来五至十年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产业发展的攻坚时期。从产业战略布局上看,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规模不大,分散、分离,产业基地与自主创新基地不通连,不利于产业规模化、高端化、可持续化发展。
他认为,我国在集成电路上的投入与世界先进国家相差甚大。实现集成电路产业的突破性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转变受制于人的局面。他建议国务院进一步优化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战略布局,以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武汉东湖等三个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依托,充分发挥其自主创新优势与产业优势,在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半导体芯片上取得一批突破性创新成果。
全国人大代表马新强:
武汉能在集成电路产业上有所作为
(特派记者胡孙华)全国人大代表、华中科技大学产业集团副总经理、华工科技产业股份公司党委书记马新强说,武汉能在集成电路产业上有所作为。
他说,当前以移动互联网、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节能环保、高端装备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将成为继计算机、网络通信、消费电子之后,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新动力,多技术、多应用的融合催生新的集成电路产品出现。
分析武汉在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基础和优势,马新强说,武汉有良好的制造业基础,是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科教实力位居全国第三,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坐落其中。最近几年来,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显现出强劲势头,尤其是闪存芯片的发展上非常迅速,具备成为全国最大的存储芯片生产基地的潜力;另外,武汉还有武汉新芯集成电路制造公司等国家首批认定的重点集成电路企业;华中科技大学是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
马新强说,集成电路产业分类多,领域广,分为芯片设计业、芯片制造业及封装测试业等,按用途也可以分为家电用芯片、电脑用芯片、手机用芯片等。武汉发展集成电路产业,不可能全面开花,应该选准突破的领域,选准优势的方向,再通过引进人才来实现。
“国家队,我们准备好了”
英特尔,中芯国际,新加坡特许半导体,杨士宁在世界芯片产业履历完美。如今,低调接掌武汉新芯已逾半年,这位技术型的中国芯片元老一直“只闻其声,不见其人”,默默邀请团队,调整产品线,改变管理方式……
昨日,杨士宁通过本报,首次直面回应业界。首先,对于武汉新芯信心十足。
从2012年年中开始,武汉新芯逐步发展为独立运营。“我们的技术仍处于世界最领先的水平,在运营方面正通过一系列管理措施,自主开拓市场,达到‘止血’效果”。
“我的目标是运用全球最先进的管理战略,为客户提供最佳解决方案,并带领武汉新芯成为世界一流的半导体服务企业”。
与过去相比,这个“服务”具备更深层意味。
最初,武汉新芯是作为芯片“代工厂”起家,只需要拿到芯片设计的方案,“按图索骥”就行。但是,这有一个大风险,需要找到上游大客户,拿到足够的订单量才能盈利。
“抢大订单,武汉新芯还需要时日”。但是,生存问题不等人。“武汉新芯独立运营后,采购、营销都要亲手来”。
武汉新芯打算利用光谷的产业集群,组建一支“创新联盟”,将产能分散给不同领域的优质企业,“根据客户需求将生产设备进行适用性改装,满足多种需求”。
如此一来,客户得到芯片制造的技术支撑,而新芯可以很快累积订单数量。
此时,全国不少地区都在建立大型芯片基地,而武汉新芯优势何在?
杨士宁认为,武汉新芯10多年的投资、生产积累,本身就是一种优势。一项芯片技术,不是设备安装到位就能顺利生产的,还要技术的深厚积累,“丰富的经验才能做出高良率”。
目前,无论从市场需求,还是技术储备上,“中国芯片产业将迎来春天”,武汉新芯正努力跻身“国家队”。
武汉13年追“芯”梦
半个月后,全球最大半导体旗舰展SEMICON China 2013展会上,将出现“武汉芯”的身影。昨日,武汉新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副总李平介绍,将首次以独立公司身份亮相,将“武汉芯”带入国际舞台。
这一天,武汉人足足等了13年。
全球最大芯片基地今年发威
武汉新芯是我省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高科技制造项目,建有中部首条12英寸芯片生产线。
透过玻璃隔墙,记者在芯片制造车间看到,一排排灰白进口设备嗡嗡开工,自动小车在头顶轨道吱吱穿梭,隔几十米才能看到一个工作人员,监视着电脑屏幕,偶尔轻敲键盘。
李平介绍,“这是全球最先进、规模最大的芯片制造基地。”
在这里,诞生了世界最快的45纳米闪存:不到两个指甲盖大小的芯片,内存达8GB,读取一部4GB的高清电影,仅需43秒钟。
不久,一种最新3D芯片也在这里生产。由此,同样一张12英寸的晶圆片可以产出更多的芯片,大大降低成本。
13年前开始的武汉梦
2000年6月24日,国务院发布并施行《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此后10年,业内人士称为中国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的“黄金十年”。
与很多城市一样,武汉“芯”梦想,从这一刻开始酝酿。
昨日,当年的亲历者、现任东湖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夏亚民回忆,“2年时间,省市政府先后找了10多家国内外知名芯片厂”。
一次偶然的机遇,中芯国际的高层到三峡旅游,通过各种关系到武汉来考察,决定投资。但对方董事会不同意,他们刚在上海投了一个项目,耗资巨大,担心战线太长吃不消。经过反复研究、专家论证,最终通过。
“现在看起来,这一决定可谓破冰之举,当时奠定了基础,现在才有可能把芯片半导体作为一个大的产业来发展”。
5年内再造一个千亿产业
昨日,东湖高新区表示,光谷将向显示芯片产业进军,计划用5年时间将其打造成又一个千亿级产业,进入全国三甲。
“我们是世界最大的光纤生产基地,显示、芯片领域本来就拥有较强的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截至2012年,共有武汉新芯、天马等70余家企业,实现总产值125亿元。其中,联想显示产业规模今年将达到100亿元,2015年突破500亿元。”
东湖高新区负责人介绍,该区将建立重大项目联合投资平台,加快推进投资70亿元的液晶玻璃基板和半导体装备生产线和19亿元的显示投影产品制造项目,打造全国最大的高端小世代显示平板、存储芯片及半导体显示芯片生产基地。
他说,“力争5年内实现产业规模1000亿元,并带动富士康等消费电子产业达到3000亿元。”
|